1949年毛主席访苏,返京途中一番话,让杨成武感慨:您看的就是远
前言1949年,毛主席访问苏联,返京途中,杨成武和他同行。就在这一路上,毛主席的一番话,让杨成武深深震撼,心里不禁感叹:“您看的就是远!”这句话,听起来平平无奇,但背后却藏着什么样的智慧和深意呢?毛主席到底说了什么,能让杨成武如此动容?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毛主席眼中的“远”到底是什么?图 | 杨成武陪同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能听到毛泽东谈话,是很荣幸的事情,他和我的每次谈话,都能使我受到启发和鼓舞,增添智慧和勇气,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杨成武将军对毛泽东谈话艺术的评价。1949年12月,毛泽东应斯大林之邀访问苏联,杨成武护送毛泽东到山海关,毛泽东回国时杨成武又到山海关迎接,与毛泽东同车返京。在车厢里,毛泽东对杨成武谈到了傅作义将军。我们都知道,傅作义将军对北平的和平解放是有功的,尤其是他发表的《通电》堪称赤诚之言,高远之见。然而,在当时,有一些人对傅作义却颇有微词。图 | 傅作义对此,毛泽东对杨成武说,一些地方上和军队的同志对我们用傅作义有意见,有些同志的意见还很尖锐,说什么早革命不如晚革命,还有说革命不如反革命的。随后,毛泽东询问杨成武是否听到过这种说法,他觉得这种说法对不对?对此,杨成武没有隐瞒,表示自己确实听到过这种说法。毛泽东听了杨成武的回答,摇了摇头,表示这种说法不好,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毛泽东认为,我们建立新中国就像是建了一座很好的大厦,但是光有一个好的大厦是绝对不够的,里面总不能是空空洞洞的,像沙发、桌子这样的陈设总是要有的,还要安排挂上字画,摆上花,这样才不会显得单调。图 | 开国大典说完,毛泽东感慨道:可我们有的同志就只愿意要自己的陈设,不要别人的陈设。革命当然比不革命好,不革命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老革命贡献是大,新革命也有贡献,说革命不如不革命,这样的话不好嘛。最后,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的同志是懂道理的,要跟他们讲清这个道理,他们会接受。听完毛泽东的谈话,杨成武不禁生出一种感慨:他的确是统帅,站得就是比一般人高,看得就是远。其实,不只是这一次,从杨成武之前与毛泽东的多次交集中,他对此也深有感触……杨成武终于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称他“人小鬼大”杨成武同志1928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是我军的著名将领。图 | 杨成武上将杨成武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29年3月的中旬。在那之前,杨成武从带自己参加革命的张赤男那里,多次听说过毛泽东、朱德的故事,他们简直被说得神乎其神。参加暴动后,为了躲避反动派的反扑,杨成武跟着部队进入闽西绵延的林海之中。杨成武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时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毛泽东、朱德是否知道他们闹暴动的事情呢?杨成武希望能见他们一面,如果有机会能见到他们,他一定要让他们把自己带去当红军。终于有一天,一个农会主席到山里找到杨成武,非常兴奋地告诉他一个好消息: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军攻入长汀,消灭了盘踞在汀州城的郭凤鸣部队。图 | 毛泽东和朱德的合照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杨成武心里十分激动,马上跟着张赤男来到长汀城。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杨成武正和几个人在一个地主家的院子里开会的时候,张赤男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同志们,毛泽东来看望我们啦!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一听毛泽东的名字,杨成武马上从地上跳了起来。在月光的映衬下依稀可以看见,毛泽东身材高大,身穿一套灰布军装的衣服,头戴八角帽,打着整整齐齐的绑腿,脚上穿着一双麻草鞋。紧接着,毛泽东操着一口湖南口音关切地问大家:听说你们也吃了不少苦,现在都好吗?说完,毛泽东逐一与大家握手,走至杨成武身边时,毛泽东看着他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我叫杨成武!”杨成武激动的心情不可抑制。毛泽东点点头:“这个名字好哇,多大啦?”“16岁。”“缴过枪没有?”毛泽东又问。“我们一起缴过民团的两次枪!”说完,毛泽东握着杨成武的手更紧了,赞扬道:“好哇!真是人小鬼大呀!”图 | 年轻时的杨成武这便是毛泽东和杨成武的第一次见面,虽然说他们在这之后也有过一些接触,但都不能算是正式的谈话,直到1935年8月,杨成武和毛泽东有了一次过草地之前的对话。红军生死存亡之际,最艰巨的任务交给谁?1935年8月1日清晨,杨成武突然接到军团首长的通知,毛泽东和党中央要他所在的红4团担任红军先遣团,要他火速赶到毛儿盖,直接到毛泽东那里去当面领受任务。得到这一通知,杨成武心里十分激动,立即带着骑兵侦察排出发,一到毛儿盖便径直向毛泽东的住处直奔而去。杨成武在一座藏民小木楼里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对迎面走来的杨成武说:“你来了,很好,坐下来慢慢说!”杨成武对毛泽东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军礼:“主席,军团首长要我来接受任务!”毛泽东点点头,告诉杨成武这次红4团是先头团,之前原本想要红6团去,但试了一下没有奏效,并分析了红6团没有奏效的三个原因,一是粮食准备不足,二是思想准备不够充分,三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和藏族上层反动武装骑兵的伏击。说完,毛泽东走至地图前感慨道,草地是阴雾腾腾、水草丛生、方向难辨的一片泽国,因此你们必须在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行军路线来。图 | 长征时红军走过的草地紧接着,毛泽东对杨成武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北上抗日的路线是中央研究过当前形势后决定的正确路线,如果我们掉头南下就是逃跑,就会断送革命。说到这里,毛泽东的右手有力地向前一挥,坚决表示我们当前只有前进。毛泽东认为,敌人料定我们会东出四川,他们认为我们不敢冒险横跨草地,北出陕、甘,但敌人永远摸不清我们的底,我们偏要走他们觉得我们不敢走的这条路。随后,毛泽东又详细向杨成武分析了过草地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首先是可能遇到没有人烟的情况,甚至可能连树木都没有,有些行人走过的地方水可能浸到膝盖边,夜间寒冷多雨露,白天则是气候多变,一会儿烈日,一会儿阴天,随时可能飘来雨雪……不仅如此,毛泽东又为杨成武指出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强调最根本的办法便是要向同志们讲清楚,过草地途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以及中央为什么决定要过草地北上抗日的道理。毛泽东认为,只有同志们明确了这些,就没有什么困难能挡得住红军指战员。随后,杨成武向毛泽东报告了部队当前的情况,大部分人都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并且已经准备了一些粮食,加上沿途搞一些野菜,挨过草地应该没有问题。不过每个战士几乎只有两套单衣,想要抵御草地的严寒是个问题。图 | 红军长征过草地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眉头微皱,嘱咐一定要尽量想办法多准备一些粮食和衣服,以减少草地行军的困难,随后就是否已经找到向导一事询问了杨成武。杨成武表示已经找到一个熟悉地形的藏族通司,不过这个藏族通司年纪有些大了,已经60多岁,毛泽东对此表示了自己的顾虑,如果路上走不动该怎么办?杨成武接下来的回答打消了毛泽东的顾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已经准备了8个同志,准备用担架抬着他为大家带路,毛泽东听后表示认可,嘱咐抬担架的同志稳当一些,要注意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尽管如此,毛泽东并不认为一个向导就能解决大部队行军的问题,建议要多做一些附有箭头的路标,每逢岔路便插上一个,要注意插得牢靠一些,好让后面的部队能跟着路标继续前进。毛泽东考虑问题周到,针对红四方面军的第294团编入第4团的事情,叮嘱杨成武必须要搞好团结,因为这是党的事业能够胜利的保证,只有搞好了整编后的团结,才是一、四方面军亲密团结的标志。图 | 到达陕北后的红四方面军说完,毛泽东叫杨成武在木墩子上坐下,随后亲切地问道:“看看,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杨成武表示一定遵照指示去做,如果遇到困难大家想办法解决。毛泽东对杨成武的回答非常满意。杨成武站起身来准备告辞,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让他先到徐总指挥那里去,接受完具体指挥后再回来一下。快要黄昏的时候,杨成武返回到毛泽东的住处,保卫局长邓发一见杨成武,便问他是否吃过饭了,杨成武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来得及吃饭,还要走几十里路才能回到团部。邓发听了让杨成武稍等片刻,不一会儿端出了一个盛有6个鸡蛋大小的青稞面馒头。邓发对杨成武说:“主席说你一天没有吃饭,还要赶几十里路,吃饱了好回去工作”。杨成武饿的厉害,便狼吞虎咽地吃了两个馒头,当邓发告诉他这是毛泽东一顿晚饭的时候,杨成武无论如何都不肯再吃。就在这时,毛泽东走了过来,叮嘱杨成武一定要吃饱,不吃饱怎么过草地呢?于是,杨成武在毛泽东的催促下又吃了一个馒头,毛泽东紧紧握住杨成武的手,预祝他顺利完成任务。随后,杨成武离开毛儿盖,连夜赶回了驻地。回去后,杨成武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全团进行了过草地的动员,在杨成武的动员下,大家都理解了中央北上抗日的英明决策。图 | 毛儿盖会议会址8月21日清晨,红4团肩负着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期望向草地进军了,在没有道路、没有人迹、没有山石和树木的沼泽地里整整滚爬了6天之后,终于像毛泽东预测的那样,胜利地闯过了草地,开辟了红军北上的道路。“出兵绥远,困难是很多的”抗战爆发后,杨成武奔赴抗日战场,抗战期间,杨成武依旧能见到毛泽东的命令和文章,却未曾有机会再见到他本人了。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才又受到毛泽东的两次召见,分别是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和屏山县西柏坡。1948年4月17日,杨成武奉命赶到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那天,聂荣臻带杨成武和赵尓陆去见毛泽东,聂荣臻问杨成武有多久没见毛泽东了,杨成武想了一下后回答说有11年了,这次毛泽东把他们从数百里远的地方调来,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吧?聂荣臻没有回答杨成武的问题,告诉他见了毛泽东就知道了。到达毛泽东住处后,毛泽东当时正在看书,人看上去有些消瘦,但精神还不错。毛泽东让杨成武坐下后,向他询问起部队的情况,尤其对一些战役中的具体问题很感兴趣,杨成武一一作了回答。图 | 聂荣臻在汇报部队情况的过程中,杨成武着重谈了刚刚结束的出击平绥线和察南战役的情况和经验教训。听完汇报,毛泽东对杨成武分析起了当前的形势。毛泽东认为,当前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反攻阶段,随后分析了南线和北线的形势,最终得出结论:如今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敌人则处于被动地位。紧接着,毛泽东对杨成武说:“成武,选一个你熟悉的,战斗力最强的旅,准备跟我到东北去。”对杨成武来说,这个任务来得很是突然,当即觉得肩上的担子变得重了很多。离开毛泽东的书房后,杨成武便连夜与聂荣臻和赵尓陆商量,挑选执行这项特殊任务的部队,最后决定派战斗力很强的第2纵队第4旅执行这项任务。选定部队后,他们又研究了行动路线,最终选定了过平绥铁路的地点。第二天吃过早饭,杨成武等人又到毛泽东卧室报告了研究情况,毛泽东表示同意后,杨成武才离开城南庄,回到广灵县暖泉镇,并向野司前委作了详细的汇报。随后,杨成武又跟大家一起对护送毛泽东的任务进行了慎重、细致、认真的研究,统一意见后呈报给毛泽东和聂荣臻。十几天后,毛泽东发来电报,表示上次谈的任务已经撤销。原来,毛泽东当时身体不太好,斯大林请他去苏联疗养,但考虑到战争环境下难以有绝对把握,再加上长途跋涉,经过慎重斟酌,大家觉得还是不去为好。图 | 毛泽东10月3日,毛泽东再次召见杨成武,杨成武随同聂荣臻一起,去党中央驻地屏山县西柏坡接受新的任务。这天下午,杨成武等人来到毛泽东的住处,在座的中央首长还有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会议开始后,毛泽东依次拿起两份电报让众人先看看。这两份电报,一份导演出了后来著名的辽沈战役,一份更加具体地将攻打锦州明确提到议事日程上。等大家看完两份电报,毛泽东询问大家的意见,然后站起身,伸出两个手指说道:晋察冀野战军7个纵队,现在改组为华北野战军第2、第3兵团,由杨成武任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你们兵团准备进军绥远,开辟新的战场,配合东北作战。你们的任务是把傅(傅作义)的嫡系部队拖在平绥线,调动他们向归绥、集宁、张家口转移,使华北的敌人不出关、少出关。与此同时,第2兵团一部在北平、张家口一线配合你们在绥远的作战。并要求你们20天内完成一切准备。图 | 辽沈战役中的一幕紧接着,毛泽东分析了出兵绥远的困难。第一,傅作义在绥远经营了20多年,孙兰峰和董其武部这两支主力是他的全部资本,你现在要消灭他的命根子他非和你拼命,那里的群众对解放军了解不多,征粮困难;第二,供给支前存在困难,供给到前线很不容易;第三,将要面对的战斗可能很不顺手。毛泽东提醒杨成武,现在跟过去在毛儿盖过草地的时候不一样,那个时候是带一个2000人的团,可现在是有4个纵队的兵团,还有骑兵师、地方武装以及上万民工,10万多人都要吃饭,困难一定会有,所以更要做足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另外,毛泽东指示杨成武一定要首战必胜。第一仗消灭掉集宁那个师,然后从集宁由东到西同时进军,占领包头,把绥东、绥南、绥北都占领了,只留下一个归绥,那时就站住脚了。最后,毛泽东又特别强调道:记住,你们进军绥远是抄傅作义的“老家”,拖住关内的敌人。你们不仅要在军事上打胜仗,保证东北决战的胜利,还要经营绥远变成解放区。图 | 指挥所中的杨成武毛泽东把进军绥远的困难说得这样细致具体,对杨成武启发很大。听完毛泽东的指示,杨成武深刻体会到他的一贯思想: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在经过充分的思想准备之后,杨成武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开始率部向绥远挺进,胜利完成了配合东北决战的牵制作战的任务。毛泽东的这次谈话给杨成武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具有伟大军事天才的统帅,这不仅表现在他能够用兵如神地指挥与调动敌人,取得战场主动权,同时也表现在平凡琐事中的细微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