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蔡澜去世,花40年才知道错事,人生唯一的遗憾_美食_电影_顺德
2025年6月25日,香港著名美食家、作家兼“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在亲友的陪伴下,于香港养和医院安详辞世,结束了他精彩纷呈的人生旅程。
蔡澜先生的名字,或许对一些年轻人来说略显陌生,但提到“蔡澜”这一品牌,许多人立即联想到那个在商场里享用过的“蔡澜点心”餐厅——以其精致的港式风味闻名,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在成为美食界的翘楚之前,蔡澜的生活重心一直聚焦于电影。他曾坦言自己年轻时“就是为电影而活”,投身电影行业四十载,摸爬滚打,艰辛奋斗。1957年,年仅17岁的蔡澜被著名影视大亨邵逸夫慧眼相中,受聘为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随后还赴日本大学电影编导系深造。毕业后,他正式担任邵氏电影监制,期间需协调多达四五个剧组的工作,压力巨大。
展开剩余68%然而,到了1992年,正当电视事业风头正劲时,蔡澜毅然放弃电影前途,转而投身商业,创办茶饮料品牌,并开启了美食写作的新篇章,开设专栏,成为备受尊敬的美食作家。对于这看似突然的转变,他坦言:“人生中做错的一件事就是花了40年沉浸在电影事业中,后来才发现那不是我该走的路。”
蔡澜的这一反思,无疑展现了成长的智慧和勇气,也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的完美时间表,哪怕是在中年甚至晚年才察觉并调整方向,依然能焕发生命的新光彩。正如70岁后才开始绘画创作的“摩西奶奶”,晚来的觉醒并非遗憾,而是一种“活在当下”的重新定义。
那么,蔡澜是如何从电影世界转入美食领域的呢?这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小时候,他的父亲是一位诗人,同时负责邵氏电影公司的发行与宣传,父亲对电影的热爱无疑影响了他。而他真正踏入美食圈,是一次与父亲去餐厅用餐时遭遇的不愉快体验。餐厅不仅无法及时安排座位,还遭遇服务上的冷待,这让蔡澜感触颇深,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专栏文章,逐步向美食鉴赏过渡,从此开启了对美食的深刻热爱。
对于吃遍天下美味,蔡澜也曾坦言,最美味的菜肴莫过于与好友共享的那一刻。然而,他更看重的是一个国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产品,这些才能孕育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菜的美味主要集中在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法国虽地小,却因山明水秀,各地美食皆有特色。蔡澜特别欣赏中国顺德的厨艺,赞叹其刀工精细,每一块排骨大小均匀、炒得恰到好处。同时,他认为法国菜的技艺同样令人钦佩,但法国人相比顺德人更为自负,而顺德人则更谦逊,这种谦逊让他更倾心于顺德。
谈及顺德美食,蔡澜对“鱼皮饺”尤为喜爱,几乎每餐必点。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碗生菜鲫鱼粥。他称赞顺德师傅的高超技艺,能够将鲫鱼骨头细致剁碎,做出鲜美无骨的粥品,只有顺德人能做到如此精准。
如今,蔡澜先生离世,但相信在另一个世界,他定能品尝到那碗最鲜美的生菜鲫鱼粥,继续享受他热爱的美食之旅。
曾以笔墨写武侠的金庸、专注科幻的倪匡、抒写歌词的黄霑,直到最后书写美食的蔡澜,他们共同构筑的“香港四大才子”时代,代表了那个辉煌的香港,随着蔡澜的离去,也渐渐成为了历史的篇章。
发布于:福建省